开云(中国)Kaiyun·官方网站 > 开云新闻中心 > 媒体通稿

中国高水平科技 在封锁打压中自立开云网站自强

  开云网站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2023年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。面对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求,我国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,强化创新驱动顶层设计、前瞻谋划和系统部署,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取得积极成效,有效顶住了美国对我国高科技的封锁打压,有力支撑了现代化强国建设。

  今后,要针对原始创新能力不强、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等问题,加强能力、体系、生态、开放等方面建设,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。

  一是关键核心技术自给率不断提升。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特征。近年来,随着国家科技重大专项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实施和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,集成电路、关键元器件和基础软件研发取得积极进展,许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。比如,国内龙头企业坚持自主创新,打破了国外对洁净机械手、真空焊接工业机器人等“卡脖子”技术的垄断局面,实现了工业机器人智能力控、多机器人系统调度、控制器、驱动器、伺服电机等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。

  二是重大原创技术持续涌现。我国围绕量子科学、空间科学、铁基超导、干细胞、合成生物学等基础领域集中突破,取得了一批标志性、引领性的重大原创成果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,截至2023年7月,中国高被引论文数为5.79万篇,占世界总量的30.8%,比2020年统计时增加了2.07万篇,提升了7.8个百分点,世界排名保持第二位,成为全球知识创新的重要贡献者。2022年,中国的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规模达到132.73亿美元,较2020年增长53.3%,占全球比重提升至3%,约为同期美国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规模的1/10开云网站。

  三是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稳步推进。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我国更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,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。根据科技部数据,我国已与161个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,签订了114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,与47个国家开展联合项目资助研究,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数量越来越多,科技开放合作的“朋友圈”越来越大。我国已加入200多个国际科技组织和多边机制,在国际科技组织任高级职位的中国专家学者超过1200人。“一带一路”科技创新合作稳步推进,“一带一路”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成立,支持来自42个国家的8300多名青年科学家来华短期科研。

  四是创新生态持续优化。2020—2022年,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从2.44万亿元增加到3.08万亿元,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。研发强度从2.4%提升到2.54%,已超过OECD国家平均水平。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首次超过2000亿元,规模位列世界第二位,占全部研发经费比重的6.57%,实现了持续较快发展。根据ESI数据库,截至2023年9月,全球共有8786家科研机构上榜,其中中国内地高校有421所。另据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爱思唯尔数据库联合发布的《2022年度全球前2%顶尖科学家榜单》,国内有近百所高校入围,7795人上榜。根据2022年欧盟发布的《产业研发投入记分牌》,我国进入全球研发前2500强企业数达到762家,比2020年的536家增加了226家,总数稳居世界第二位,中国入选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合计占全球入选企业的比重从不足1/6到超过1/5。

  五是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。党的二十大对教育、科技、人才进行统筹部署、整体谋划,从基础性、战略性支撑的角度强育、科技、人才一体发展。2023年3月,《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》提出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,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,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,有利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技体制持续完善。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《2023全球创新指数》,中国以55.3分在132个排名对象中位居第12位,比2020年排名上升两位,分数上升了2.02分,确立了作为全球创新领先者的地位。

  一是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。突出表现为原创性技术还不多,仍有不少“卡脖子”瓶颈制约。例如,在生物医药高精度科学实验仪器、分离系统耗材、核心菌种等方面,国内目前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企业,大分子药生产设备、原料培养基等装备环节国内市场占有率不足20%。与此同时,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比例与美国等世界科技创新强国15%—25%的水平相比,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且投入结构亟待优化。目前,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主要依靠中央财政,占比高达90%以上,企业投入占比仅约为4%,而美国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占比约为40%,明显高于我国。

  二是科技生态有待完善。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,现有国家实验室、工程技术中心、科技创新中心、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功能定位缺乏统筹,创新资源难以形成合力。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,入围全球顶尖科学家数量仅为美国的1/10。科技评价体系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,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够开云网站,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有待完善。

  三是打压遏制不断增多。近年来,美国针对我国科技进步采取了“小院高墙”策略,采取了出口管制、实体清单、阻断科技交流、限制投资并购等一系列措施,使得中美科技合作的基础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。美国还试图通过重塑全球创新、科技、数据等合作规则,联合“盟友”对我国科技发展进行遏制。

  一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,提升原始创新能力。第一,建立完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。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,通过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激励企业加大投入,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基金、科学捐赠等多元投入,建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。第二,建立完善鼓励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运行机制。加大对基础研究长期、持续、稳定的资助,鼓励科研人员开展无特定任务导向基础研究项目,探索试点10—20年长周期项目和免申请项目支持,支持科研人员自由选题、自行组织、跨界合作,培育一批真正“仰望星空”“预见未来”的人才。第三,建立完善支持基础研究的创新激励机制。探索长周期评价、国际同行评价和后评价,建立以学术贡献和实际价值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,为科研人员打造潜心研究、高效工作环境。

  二是推动体系化协同布局,营造良好创新生态。第一,构建教育—科技—人才一体化推进机制。坚持教育—科技—人才一体设计,明确高校、科研机构、企业和政府教育、科技部门的定位,建设有效衔接机制,促进人才培养与科技研发、产业发展需求相衔接。第二,构建原始创新—集成创新—开放创新一体化贯通机制。加大高水平、多功能科技平台布局建设,打造集科技研发、转移转化、创新孵化、加速器等于一体的高能级综合性平台,推动多学科交叉、多行业融合,打造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应用的贯通机制。第三,畅通科技—产业—金融循环机制。支持政产学研金介用联合构建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、政策链相互支撑的创新生态系统,促进科技成果顺畅转化、金融资本有效支撑、创新场景深度应用开云网站,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端嵌入全球价值链。

  三是强化国际科技合作,持续扩大“朋友圈”开云网站。第一,强化“一带一路”创新合作。继续实施“一带一路”科技创新行动计划,举办首届“一带一路”科技交流大会,扩大联合实验室数量,支持各国青年科学家短期来华工作。第二,加快构筑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平台。牵头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,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,在人工智能、数据信息、深海空天、类脑智能、气候变化、重症治疗等全球科技前沿领域参加或发起设立国际科技组织,加大中外联合科研。第三开云网站,加快建设全球人才高地。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,便利外国人来华工作居留措施,建立有利于集聚全球科技人才的体制机制,提升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、留住人才、用好人才的能力。

  (黄汉权: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、党委书记;盛朝迅: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战略政策研究室主任、研究员)

×

扫一扫关注 集团官方微信